当前位置: 首页 » 韩国新闻 » 韩流top » 正文

媒体揭秘韩国文化输出:游戏玩得好可免除兵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4-28  来源:韩网  www.kcrea.cc  浏览次数:227
核心提示:  必须说韩剧有肤浅之处,也充斥着拜金主义、极度泛滥的消费主义等等, 但是它的可取之处也是比比皆是的。作为资深的韩剧迷,
 《太阳的后裔》在前阵子是最为热议的话题

  必须说韩剧有肤浅之处,也充斥着拜金主义、极度泛滥的消费主义等等, 但是它的可取之处也是比比皆是的。作为资深的韩剧迷,牛角同学把自己收看韩剧的经历上升为一种理论,这里我们也用大版去分析。看着韩剧这些年风风光光,其实也是经历了数十年的苦心经营,毕竟在电子产品和整容外,韩剧是韩国最能拿得出手的东西。

  《封面文章》

  牛角

  众所周知,我是一个韩剧迷。

  当然并非一开始便是。自从咪蒙发明了“电视剧鄙视链”这个词儿,韩剧就始终在中下游徘徊,头上有着英剧、美剧、日剧三座大山压着。过去我也是始终看英剧、美剧,连日剧都只看爆款,几乎不看韩剧。之前看过的韩剧能追溯到《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看了又看》《冬季恋歌》《我叫金三顺》,最晚的也是十年前了。然而我又是韩国电影的忠实观众,有时候就想,这么强悍的电影工业,电视剧会很差吗?当然,进入一个全新领域始终需要一个契机,这个契机就是韩剧出了一个爆款——《来自星星的你》。全智贤的吸引力就不用说了,而金秀贤当时我也正好看了他主演的电影《隐秘而伟大》,颇有好感,于是就看了起来,其后就一发而不可收。

  我这个人还有点刨根问底儿的爱好,不满足于只吃鸡蛋,还想认识认识下蛋的鸡。最近正好看到一本新书《韩娱经济学》,详细地梳理了韩国文化娱乐产业的兴起。作者王丛是一个科班出身的经济学硕士,同时还从事中韩娱乐产业的工作,很有发言权。这本书分门别类地介绍了韩国娱乐的四大支柱产业:电影、电视剧、音乐、综艺节目,篇幅所限,我们就单看看韩剧是怎样炼成的吧。

  “韩流”兴起

  如果给韩流兴起找一个标志性节点的话,那么我会选择1999年上映的韩国电影《生死谍变》,正是这部电影击败了经典大片《泰坦尼克号》成为当年的韩国年度票房冠军。这不仅给韩国娱乐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给韩国的产业改革增添了信心。在此之前,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几乎摧毁了韩国赖以生存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所以韩国人必须要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取而代之。1998年,金大中当选韩国总统,提出了“21世纪韩国的立国之本是高科技和文化产业”,这话的意思是说,文化产业将成为继制造业之后最重要的出口产业。当然,不出口肯定是不行的,韩国市场毕竟还是太小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韩国政府开始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发布《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

  这种扶持到了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这几年电子游戏竞技产业蓬勃发展起来了,王思聪、周杰伦等各路名人纷纷投资其中。不过和韩国的投入相比就小巫见大巫了,在韩国,几乎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年级都有自己的电子竞技战队,这种模式甚至是以某种半强迫性的方式建立起来的。而且,如果有选手能够在国际电子竞技大赛上获得冠军的话,政府将给予其免除兵役的奖励。这样的殊荣,只有韩国足球队在韩日世界杯上获得第四名的成绩后得到过,由此我们也可见韩国对电子竞技的重视。而电子竞技又是韩国文化输出的一个组成部分。

  靠着这样的推广力度,“韩流”就迅速在整个亚洲铺开了。实际上“韩流”这个词是中国记者首次使用的,以语带双关的形式来描述在中国流行并且不可阻挡的韩国文化潮流。随后这个词被韩国娱乐圈欣然笑纳,他们把那些有着国际影响力的明星称作“韩流明星”,接下来,从裴勇俊到玄彬到金秀贤到宋仲基,一代代精心包装的“韩流明星”被推送出来,而且准确地切中了不同时期观众的需求,实现精确打击。然而其实比明星更重要的,是培养明星的一整套机制和载体,比如说韩剧。

  边写边拍边播的模式

  常看日韩美剧的人都熟悉一个词叫“追剧”,为什么追?因为这里面有一个等待的过程。我们国产电视剧的制作和播出没太多讲究,一口气拍完,一股脑播出去,七八十集的电视剧有一个月时间也就播完了,痛快是痛快,但却缺少了回味和讨论的空间。用八戒他老人家的话说就是,也不知有籽儿没籽儿有核儿没核儿?而日韩美剧不一样,他们往往采取周播的方式,这就给观众留下了讨论的时间,品牌和口碑也就得以发酵。

  而其实更重要的还不在于观众的讨论,而是如何将观众们的好恶及时反映到电视剧当中,而周播的方式就给了制作方时间,他们所采取的也正是边写边拍边播的模式。在电视剧开拍之前,是不用写出所有剧本的,甚至都不用把故事梗概写齐全,因为谁也不知道受到观众影响之后电视剧会走到哪条路上去。一般来讲,韩剧有5集的剧本和大约10集的故事梗概就可以开拍了,而拍出来5集之后就可以播放了。常看韩剧你会发现,有时候一集电视剧的结尾有下集介绍,有时候没有,我想没有的原因就是下一集还没拍完呢。

  这个模式是借鉴了美剧的模式,它有助于更多地考虑观众的想法,根据观众的喜好和现实情况来灵活调节电视剧情节,编剧还可以把后期发觉的灵感和故事写入剧本。比如说观众们对男二号非常喜闻乐见,那不用说,在以后的故事里就给他加戏,再比如说观众对女二号很不待见,那编剧就不妨在后面的故事里把她往死里整为观众出气。而如果现实中演员的档期出了问题,编剧也可以及时处理。比如说在英剧《唐顿庄园》里,由于“大表哥”和“三小姐”的演员没有续约下一季剧集,所以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得不在当季中惨死。曾经有众多观众抱怨说为什么《冰与火之歌》里死了那么多人,编剧回应说,这帮演员红了之后都要求加薪,那我们也不能坐视不理啊?

  相比之下,中国电视剧行业则严格遵循先拍再播的流程。为什么不借鉴这种更加灵活的制作方式呢?首先当然跟我们的审查制度有关,中国电视剧先要过审才能播放,这基本上就断绝了边拍边播的可能性。另外就是我们的制播分离程度比较高,和很多国家和地区电视台深度介入电视剧制作不同,我国的电视剧都是由市场化的民营公司制作完成,然后由电视台采购。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符合审查制度,但弊端就是产品可能完全不符合市场需求,因为无法及时修改所以只能遭遇失败。

  编剧为王

  2007年的时候,美国发生了一次为期100天的编剧大罢工。当时多档美剧和综艺节目都面临着停播的风险,编剧们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展现了他们的力量。和美国一样,韩国的编剧也已经成为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灵魂人物。由于上述那种“边写边拍边播”的模式,让韩国的PD(编导)和演员们基本上没有多少时间对电视剧进行二次创作,只能严格按照编剧写好的剧本拍摄。这就给了韩国编剧巨大的权力,因为故事脉络和作品质量掌握在编剧手里呢。

  由于大权在握,因此韩国编剧的薪酬地位非常之高,完全不亚于一线明星。书里介绍,一般两集电视剧的编剧报酬就相当于一部电影的编剧报酬,所以绝大多数韩国编剧都专心写电视剧,很少写电影。这反倒成全了电影导演,他们只好亲自完成电影剧本的创作。如果是一线A级编剧,他们一般都会与三大广播电视公司或者一线电视剧独立制作公司签约,一般一签就是一两百集的创作合同,而且可以在签约以后先获得50%的酬金帮助编剧可以安心工作。

  这还不是编剧地位的最好体现,因为对剧本拥有生杀予夺大权,所以很多顶尖编剧会深度介入电视剧拍摄环节,甚至连导演和演员都由他们选定。而再大牌的演员也不敢轻易得罪编剧,因为编剧完全可以通过演员的角色来报仇,而角色往往左右着演员的人气。

  还有些小心眼的编剧,剧里面整演员,剧外面也不轻易放过。当年韩国国民编剧金秀贤(和演员重名了)在她的名作《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里启用了金喜善,但两人却在合作中交恶。2000年时,由李英爱和车仁表主演的《火花》中,金编剧对金喜善的恶意通过李英爱的台词表现了出来。剧中,小姑对饰演作家的李英爱说:“您的剧本中不写金喜善吗?金喜善多漂亮啊。写金喜善吧。”李英爱的回答是:“本人不写那种只是长相漂亮,却头脑空空的人。”

  编剧有这样的地位,自然也就导致了激烈的竞争。如果连续两部以上的作品收视率达不到预期,就很有可能被电视台和制作方拉入黑名单。这反过来又刺激了编剧们对作品质量的精益求精和对收视率的极其重视。所以启动一个项目一定要等到创意和剧本大纲非常成熟才可以。

  近年来,韩国电视剧公司也尝试降低对于知名编剧的这种依赖,开始引入美国电视剧产业的编剧团队制度。越来越多的韩剧的编剧配置开始向美剧靠拢,书中介绍,对于一些大项目和创新项目,从企划阶段开始就会有多名编剧,其中包括提交创意的编剧、负责故事架构的编剧、负责描绘人物的编剧以及主要执笔编剧等等。比如经典韩剧《搞笑一家人》的编剧团队就包括了两名主要执笔编剧和6名助理编剧。这实际上是市场化的必然路径。

  和韩国编剧相比,中国编剧的地位就低很多了。首先就是因为先拍完再播出的模式让演员和导演有了二次创作的机会,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或是利益左右故事的脉络,角色的戏份,台词量的多少,而这时候编剧并没有多少话语权。而编剧失去话语权又意味着剧本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被各种利益撕扯冲击得七零八落。然后又进一步降低了编剧的地位。所以和韩国编剧为王不同,中国电视剧领域是明星为王。对于采购方电视台来说,既然剧本质量难以得到保障,那收视率上就只能靠演员阵容来保证了。这种对于明星的依赖,直接导致了演员片酬高居不下。而一部电视剧的制作成本有限,演员拿了大头,其他地方就要削减,编剧自然不是例外,这就形成了某种恶性循环。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尽管这些年中国电视剧市场很是繁荣,但真正高质量的作品一年也见不到几部,精品率和韩剧相比差远了,就更不用和英美电视剧相比了。

  反传统的《太阳的后裔》

  所以说,韩剧有三宝,不是车祸、绝症、治不好,而是政府扶持、制播模式灵活和编剧为王。目前看来,我们引进边写边拍边播的模式有点难度,但其余两项却是可以考虑的。不过话说回来,所谓政府扶持,不在于政策倾斜或是财政补贴,否则很可能重蹈动画片产业的覆辙。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始终还是市场。

  说到市场,不得不说如今对于韩国(其实对于所有国家),中国这块市场实在是太重要了。如果我们观察近一两年来的韩剧,会发现一个明星回流潮正在形成。在娱乐圈也是有所谓鄙视链的,拍电影的瞧不起拍电视剧的,拍电视剧的瞧不起拍综艺节目的,用台湾话来讲,成为电影咖就不会在电视圈混了。观察一下美国和香港娱乐圈,几乎没有什么大牌影星会屈尊去拍电视剧。不过这两年,事情正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在韩国。像全智贤、宋慧乔这些已经成功登陆大银幕的明星都转回头开始拍摄电视剧,而今年,韩国电影圈的头牌全度妍将转战韩剧市场。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对于中国市场来说,韩剧的影响可是比韩国电影大太多了。真正实现了如李敏镐、金秀贤、宋仲基这样的一夜爆红的奇迹。这是他们演多少部电影也实现不了的,而爆红之后的收入增长更是如梦幻一般,谁能跟钱过不去呢?

  正是由于对中国市场的极端重视,韩剧甚至改变了过去的制作流程,比如最近热播韩剧《太阳的后裔》就可以说是针对中国市场的反传统韩剧。这事得从去年年初说起,当时官方出台了一份文件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落实网上境外影视剧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所有境外剧都要求“数量限制、内容要求、先审后播、统一登记”。这意味着,中国观众无法像以前那样同步观看韩剧了,这必然让韩剧的影响力大打折扣,于是向中国市场妥协的方法就出现了,比如这部《太阳的后裔》。这部电视剧一改过去边写边拍边播的模式,而是像中国电视剧一样统一拍摄完成,然后再送中国方面审查,审查通过后再中韩同步播出,真是用心良苦啊。不过这部剧也的确收获了难以置信的效果。美中不足的是,观众们无法在播放过程中左右人物的命运了,宋仲基和宋慧乔的结局早已注定。

 
 
[ 韩国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韩国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官方认证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浙ICP备16013698号
       
网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