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韩国新闻 » 韩游攻略 » 正文

八千里路陕甘宁(2)韩城到河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5-26  来源:韩网  www.kcrea.cc  浏览次数:277
核心提示:韩网转帖------从洽川往北不远,就是司马迁祠。这位中国史学的第一人,给我们留下的何止那部《史记》。高山仰止司马迁只要学过古
 韩网转帖------从洽川往北不远,就是司马迁祠。

 

这位中国史学的第一人,给我们留下的何止那部《史记》。

 

高山仰止——司马迁

只要学过古文,就必然会多多少少的读过司马迁所写出的文字。

《史记》也成为了2000年来的史学标杆。

 

司马迁祠位于韩城市芝川镇,始建于西晋永嘉年间

祠庙高耸于龙亭塬上,东瞰黄河滩,西枕梁山,北为立壁,南临深壑,凭高远望,视野辽阔。

时至今日,虽然祠有旧日地利,却无现代排场。

为迎合时下的盛世向往,在山脚下摊平大片土地,建起气势宏大的祭祀大道,铺开大面积的祭祀广场,壮观矣。

只是辛苦了游人,从入口进去要走好远,当然也可以乘坐环保的收费电瓶车。

 

经过今人的排场,来到古人建起的石桥。

 

被千万双鞋底打磨过的石料,告诉我们历史就是这样的形成。

 

过桥后,开始顺坡往上,首先看到祠门。

 

进入祠门后,是一条大块青石铺成的古道,上面还有车轮碾轧的痕迹,变得凸凹不平,颇似司马先生坎坷的一生

 

春秋时期,魏国在附近修建了少梁城,并为开通少梁与河西各地的交通,在这一段土崖上开凿了这条大道。当时的这条道韩城最宽、最长、最古老的一条道。后来,司马迁祠修建在其北侧,韩城当地人也称其为“司马古道”。
古道最早为土坡,为了防止下雨路泥车滑,在北宋时铺砌了石条。石条上保留着的清晰的车辙说明历史上这里交通的繁忙。古道最早修了有3里多地,现保留完整的只剩下300余米。这也是传统上从黄河古渡登岸后的古道。

往上走不远,便有一个“丁”字路口,右边一座“高山仰止”牌坊,进去往上便是司马迁祠。

 

山道皆是青砖铺路,两侧倒是石块,路面明显的下凹,很可能是修建时就特意如此。据称是为了便于将高处的雨水快速排出。

 

往上走,就是连续的几道山门,第一座是“文笔昭世”。

据说从“文笔昭世”开始,一共有99级台阶,方可到达司马迁祠。

99之数,往往被誉为至高。将此数用在司马祠前,也是肯定了史学第一人。

 

接着是“河山之阳”砖雕门楼,高高在上。

 

“太史祠”几个字,有点暗淡了。过往的那些,悠久的那些,自然不如眼前的鲜亮,不会那样的抓眼球。

 

献殿和享堂,布置肃穆。那些充满着景仰词汇的文字牌匾,也是后世对尊重历史直书历史的司马先生的由衷之言。

 

最后是个类似蒙古包的墓冢,传说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75年下建造的,迄今也有740年了。墓冢周围一圈镶嵌八卦砖雕,八卦有研究天地万物变化规律之意而司马迁著述《史记》的宗旨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可能这就是司马迁的墓冢上镶嵌八卦符号的用意

 

司马迁祠,保存得完好,并没有在“史无前例”中被冲击。据说是由于他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句话被引用而成为“最高指示”,从而得以赦免。

2000多年前的天朝,司马先生虽然受刑失去了性别,但仍然可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秉笔直书历史。

反观近代,历史倒变成了被变造打扮的巩固政权工具。一些曾经被奉为经典的历史书,已经成为了史学界的笑料。

时至今日,近代的历史依然没有开放,对于几十年前的历史,依然在“宜粗不宜细”的指示下,变得模模糊糊纷争不已,甚至成为敏感词而不能提起。

司马迁先生,幸好你活在那时。

 

三庙合一——博物馆

韩城是座古城,春秋时的韩国便在此地。

如今韩城的老城区里还有一片留存了下来的历史建筑,其中文庙便是其中最主要的。

 

现在的文庙成为了韩城博物馆。

LP介绍的文字里说:文庙东营庙城隍庙由南自北合一而成,拥有涵盖宋、元、明、清风格的108座单体建筑。文庙始建于唐,是陕西保存最完整的文庙古建群,值得一提的藏品是乾隆和嘉庆御赐的两块牌匾。绕过文庙最北的尊经阁就到了东营庙建有祭祀关羽的庙宇。同为“国保级”的城隍庙占地阔绰,门前三龙照壁的蓝色琉璃令人眼前一亮,屋顶的琉璃覆瓦和雕饰也十分精美华丽。

介绍很是动人动心,可是内部整修,不得入内。

 

只好在附近的小巷里走走。

石雕的长鼻大象居然如此委屈的模样。

 

门楣上的户对,在无言的证明,祖上曾经阔气过。

 

 

担心敏感——党家村

这座党家的村子,有着680年的历史。这悠久的岁月,被积淀在村子里的每一砖一石上。

 

由于早年扎根在这里的是党姓和贾姓两家,所以村名就成为了党(贾)家村。由于他们经商有道,成功的淘到了第一桶金,于是一百多座四合院在这里拔地而起。

 

在高坡上往村中俯看,似乎都是差不多规格的砖瓦房,似乎也看不出可以诱发阶级斗争的贫富差异。

也许,党家村那时的基尼指数很小,已经实现了共同富裕。

或者,党家村就是个成功人士的高档豪宅小区,贫下中农们都住在别的村子里。

 

且不管从前,就眼前的景象看来,党家村也太不容易了。居然在新中国的几十年里,没有在老村里盖起具有新社会新气象的新楼房,没有让这一片陈旧的老屋出新。

是他们丧失了挣钱的能力从而无力盖新房,还是具有前瞻性的眼光,知道这片老屋迟早会变成城里人要来看看的景点,从而将村民的新房盖在了高坡上。

 

在贾党两姓从事商贸发家致富后,这片洼地里的小区开始新建,一栋栋独立四合院起来了,一座座的门楼也起来了。

也许,那时的商贸算不上是个好专业,虽然挣下来大把的银子,可还是有点心虚。于是就告诫子孙们,传家还是要“耕读”。

以农为本,读书上进。

看来,贾党的子孙们牢牢地记住了祖训的第一个字。

 

以农为本,可还是知道有文化的好处。

有文化也要有具体的表现,大门口的砖雕,就是很有品味的表现。

 

文化也体现在住宅的风水上,通风采光、图案符号,都有要表达的作用。

 

或者,干脆直截了当的诉求,也许更能打动掌管命运的神灵。

 

党家村留存下来的精美木雕,至今依然在传达着生活过的历史文化。

 

党家村留存下来的普通木条凳,至今依然在讲述着经历过的风风雨雨。

 

走进纵横交错的巷道,新旧时光顿时也交错在眼前脚下。

 

旧时光被风雨侵蚀,新日子被电线传输。

 

马蹄声声随风而逝,人来客往早已远去,拴马桩拴不住岁月的流逝。

 

锈迹斑斑的栓马环,只有阳光在一日日的抚慰。

 

党家村也有高层建筑,其一是仿木砖雕节孝碑楼,雕制精美,造型独特,将一块起着奖状作用的石碑安放在其中。

 

节孝碑楼的上部结构,完全按照木结构的形式,但却是用一块块的砖头雕刻而成,是党家村砖雕代表作品。

 

村中的看家楼,砖砌方形三层阁式,高14.5米,登高瞭望全村四周,是有效防御的瞭望楼。

 

村东南有一座文星阁风水塔,始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共六层六角形,塔高37.5米,是村中的最高建筑。

 

党家村位于一条洼地里,南北皆是黄土的高坎。就在东北方向的高坎上,有一座城堡。那是在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引发了时局的动荡。党家村人为了自保,便在地势险要的黄土高坎上建起了这座泌阳堡。城堡居高临下,四周寨墙,不像洼地里的村子那样无险可守。

 

如果发现不测,村里人便可以通过土崖下的城堡门洞进入,穿过一条隧道进入泌阳堡躲避。

 

泌阳堡里也建起了几十栋院落,形成了党家村的上村。

看家楼城墙泌阳堡,组成了党家村攻守兼备的防御体系,使得贾党两家安然渡过了岁月

 

鲤鱼见了就要跳——龙门

晋陕大峡谷,将黄河夹持约束在深谷中,一路往南奔流,一直到了峡谷的尽头。

这里两山对峙,巨岩隆起,形成了一处只有不到40米宽的狭窄河道。黄河流到此处,水流立即湍急,一旦突破这道水门关,立即进入平川,坦坦荡荡,水面辽阔。

所以,这里被称为“龙门”,还据说是大禹所开凿而成,所以这里也被称为“禹门口”。

这样的水道关卡,也被附会为鱼儿要跃过的关卡。鱼儿跃过龙门,便可化成天龙。由此又有了“一登龙门,身价百倍”的对于学子们高考的说法。

 

可是我眼前的龙门,可能是由于改造天地的人在龙门上建起了铁桥,似乎看不出什么神奇。

何况还有可以“突突”声响的摩托艇,能够载着游客在龙门的上上下下来回,更使得龙门只是成为了一个听上去很神奇的地名。

 

倒是面对北方,那两岸山峦高耸间的峡谷,那黄水滔滔的来向,充满了期待。

因为明天就要开始沿着黄河北上了。

 

 

元代建筑——抬头庙

过了黄河,进入山西,来到河津,住了下来。

山西的古建,全国可数第一,尤以宋元时期的精彩。

就在我们住处的旁边,有一座建于元代的抬头庙。河津临近龙门,这“抬头”也寓意着“龙抬头”的美好愿望。

 

整个抬头庙已经成为了市民休闲广场,除了三进的古建筑外,全是大片的场地、绿化和休闲娱乐设施。

抬头庙的第三进明显是明清时期的建筑。

 

而前面的两排建筑,却是更加朴实粗犷的元代木构。这些粗大的立柱,直径并不一致,有的弯弯扭扭,有的下粗上细,保存了树木原始生长的状态。

 

梁架也很粗大。也许就是由于前朝的大肆砍伐,使得明清时期的建筑已经找不到粗大的树木,只好在精雕细刻上做些小家子气的雕凿文章。

 
 
[ 韩国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韩国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官方认证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浙ICP备16013698号
       
网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