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韩国新闻 » 中韩交流 » 正文

中国深化改革也为韩国带来新契机【转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2-23  来源:韩网  www.kcrea.cc  浏览次数:624
核心提示:新年前夕,记者在韩国走读的一周,常能遇到这样的情景:在繁华的大街、热闹的商场、著名的古迹之地,常常都能看到提着购物袋、手
  新年前夕,记者在韩国走读的一周,常能遇到这样的情景:在繁华的大街、热闹的商场、著名的古迹之地,常常都能看到提着购物袋、手拿照相机的中国人,伴随而来的是倍感亲切的“南腔北调”。为了给中国各地来韩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韩国的地铁、商场、旅游景点都标注了汉字标识,甚至在闹市的地铁站点还会有中文语音报站。类似细节不胜枚举,组合起来,恰恰成为构筑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石”之一。

    记者眼中的韩国

    时尚与传统相得益彰

    从仁川国际机场乘坐大巴到首尔的路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穿城而过的汉江。韩国人有浓厚的汉江情结,汉江沿岸各城市民用及工业用水均取自此江,由于汉江水力资源丰富,韩国人还在江上建有水电站。在汉江的哺育下,首尔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经济中心、世界十大金融中心之一。

    目前,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中央情报局都将韩国列为发达国家。首尔是一个拥有10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这里的水果、蔬菜和食品等日常消费品的价格,确实有着“发达国家”的水准。实际上,首尔的消费物价指数名列世界第5,在亚洲仅次于东京。

    首尔的地铁网络异常发达,在地铁站,不时都能看到韩国民众自觉排队、有秩序上下车、为老人让座的情景。此时正值冬季,记者发现车厢的座位底下安装了加热器,温热的座位让乘客免受“坐冷板凳”的痛苦。

    记者探访的首尔、京畿道、仁川广域市、江原道等地都充满了现代气息,到处可见川流不息的车流,高大气派的商厦。然而,韩国并没有“厚今薄古”,在喧闹的城市中,经常能看到大量保存完好的文化古迹。首尔市中心的北边,在各种高楼大厦之间,可以看到朝鲜王朝创立者李成桂于1392年修建的第一座正宫——景福宫。距离景福宫不远,还有昌德宫、昌庆宫等宫殿。

    韩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对国家的热爱也落实到公共场地的规划上。在地铁“独立门”站,一面墙壁上贴有韩国国旗太极旗变迁史的图画,在另一面黑色大理石的墙壁上,刻有用中文和韩文书写的《韩国独立宣言》全文。

    将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现代社会,动感时尚的现代文化与内敛的传统因素相得益彰,这就是韩国的城市特色。

    韩国人眼中的中国

    中国是有责任感的大国

    因韩剧《冬季恋歌》拍摄地而闻名的南怡岛,吸引了大量中国游客。在这个小岛上,到处可见中国的五星红旗、中国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以及中国饭店。南怡岛上充满了中国味,与韩国陶瓷财团理事长、南怡岛株式会社CEO康禹铉的中国情结不无关系。

    康禹铉是韩国著名的童话插图画家,他与很多韩国人一样,从小就喜欢读《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在他看来,这两本书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1990年5月,康禹铉开始了第一次中国之旅,谈及当时的印象,他表示,“中国远比想象中自由,食物非常丰富。而且奇怪的是,我第一次来中国竟没有陌生感。”

    韩国国际文化交流院院长、韩国青少年京畿道南部联盟总长宋基出先生则喜欢看《大明帝国》等中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他熟练地用汉字写下《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的全文。宋基出觉得,东方文化圈非常看重领导人的慎重,而他本人最崇敬的领导者就是周恩来。他说,韩国人对周恩来有亲近感,认为周恩来就像水一样柔和。

    “我一年中的一半时间在中国,一半时间在韩国。几乎全中国都跑过。”李相基先生原来是韩国驻华使馆武官处的军官,2012年他成为韩中地域经济协会的会长,并常年往来于中韩两国。

    李相基详细列举了中韩经济的互补性。他说,韩国在IT产业、娱乐时尚产业和设计行业的优势明显,中国则拥有庞大的市场和巨额的国外订单。简单来说,韩国有“软件”实力,中国有“硬件”实力,两国软硬结合,互惠互利的合作前景非常广阔。“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大部分韩国人认为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大国。很多韩国人认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已经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大国。”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后,韩国国内的中韩友好团体也非常关注中国下一步的改革事业。21世纪韩中交流协会会长金汉圭先生认为,中国新一届政府深化改革的步骤将会给中韩经贸合作带来更多空间。他表示,中国的改革不仅会有利于中国国内经济,中韩经贸关系也会由此出现新契机,这场改革对韩国正在打造的“国民幸福时代”同样意义重大。

    韩国大学“中国语”专业竞争激烈

    “学好汉语

    才有更多出路”

    ▶链接

    在南怡岛上从事金融业务的薛秀晶是地道的韩国人,只要一有中国来的宾客,各大小单位都要“借”她出来做翻译,与中方客人联络感情。因为,秀晶在11岁的时候就上了当时基本上只有华侨才读的汉城华侨中学,不仅能说地道的汉语,而且深谙中国民间习俗。

    “那时一个年级五六十人,只有两三个韩国人。”由于学校规定在校内必须说汉语,在华侨中学念初一的秀晶刚开始很不习惯,因为怕语言不通而与同学产生误解,有时索性不说话,“大家给我起了个花名——‘哑巴’”。

    “但没有办法,我父亲坚持要我学汉语,他对我说‘等你25岁的时候,中国就是世界第一了’,‘学好汉语才有更多出路’。”回想起父亲的话,秀晶有点不好意思,“现在我已经30岁了,父亲的话说对了,中国现在确实很强大,我很感激他。”等汉语“入门”后,秀晶已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中国。所以,在报考大学的时候,她依旧选择读“中国语”专业。

    “以前竞争不激烈,是个冷门专业,所以很容易考上”,秀晶笑着说,“但现在韩国家庭都喜欢孩子读汉语,很多大学的‘中国语’专业都竞争激烈,就连一些私人汉语培训机构都炙手可热,想报名补课都困难。”

    顺天乡大学校长徐教一教授的话也佐证了秀晶的说法。顺天乡大学是韩国知名的四年制综合性私立大学,拥有完备的教学体系和科研院所。该校于2007年与中国天津外国语学院合作建设顺天乡大学孔子学院,6年来该孔子学院除了给中文系学生专职授课外,还在该校的国际商学院开设中文学分课程,合计每年培训学生人数5000余人次。

    “虽然中文系每年招生人数是固定的,但录取分数却逐年攀升,竞争越来越激烈。”徐教一告诉记者,不仅青年学生们学习汉语热情高涨,而且大学所在的牙山市周边的公务员、中小学生也把孔子学院的老师请去教授汉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会汉语的人十分抢手。”秀晶刚与一个来韩出差的陕北小伙子擦出了爱情火花,男朋友回中国后,小情侣只能“异国恋”,“感觉很甜蜜,就是得自己再偷偷补补中国历史课,可与他更谈得来。”

    ▶视点◀

    韩国规模最大的中国研究机构负责人李熙玉:

    韩国人对中国亲近感在增加

    李熙玉(左图)是韩国国内规模最大的中国研究机构“成均中国研究所”的所长,曾任韩国统一部、国家安全保障会议(NSC)、青瓦台秘书室咨询委员。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李熙玉在韩国外国语大学读本科,所学专业是中国语。从那时起,他开始了与中国长达30多年的缘分。1984年,他成为著名的汉阳大学中苏研究所的研究员,开始系统地研究中国问题。

    朴槿惠对华战略

    南方日报:您觉得朴槿惠总统的对华战略与前任有何不同?

    李熙玉:两者的对华基调有很明显的不同,如果说李明博总统的外交政策主要是在韩美同盟的框架下处理中韩关系,那么朴槿惠则选择了同时推进中韩关系和韩美关系。李明博外交上实行的非常严格的相互主义原则,卢武铉在南北关系上采取的是阳光政策,朴槿惠的政策则在两者之间。她提出了“朝鲜半岛信任进程”和“东北亚和平构想”的理念。由于南北关系处于僵持状态,这两个政策没有什么进展。相比之下,中韩关系在这一框架下发展得非常好,首脑互访和领导人关系方面已经引领中韩外交。

    南方日报:朴槿惠总统对华外交会更强调哪一个领域?

    李熙玉:朴槿惠希望中韩关系能够更加充实和全面,在很多领域都有务实合作。之前中国是世界的工厂,现在中国是世界的市场,韩国需要与中国加强经济领域的合作;从政治领域讲,之前韩国人认为韩美关系与中韩关系不能同时发展,现在看来,这两种关系可以同时发展;从南北关系看,韩国人认识到在处理朝鲜核问题和南北关系时,中国力量不可忽视;现在韩国还认为文化沟通是外交发展的基础。

    中韩关系新契机

    南方日报:中国周边外交政策会给中韩关系带来哪些新契机?

    李熙玉:中国政府把外交方向梳理为四种:新型大国外交、周边外交、个体外交和经济外交四大类。我认为周边外交是基础,构成了四种外交类型中最稳定的基础。这就跟人际关系一样,如果不能稳定身边朋友,也就不能与远方的朋友打好交道。习近平主席提到了“义利观”有关的内容,我认为“义利观”也适用于中国周边外交理念。如果说,中国在与周边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合作以“义”为基础,那么经贸合作以“利”为基点。现在,中国更注重用软实力和魅力外交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从韩国的立场来看,当然更愿意接受一个有魅力的中国,而不是一个展示硬实力的中国。

    南方日报:韩国民众现在对中国的评价如何?

    李熙玉:韩中建交之后,韩国民众开始实事求是地理解中国。尤其是2008年,中韩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韩国人对中国的理解超越了意识形态,对中国的亲近感在增加。韩国有一句谚语,“下雨会让大地更加坚固”,两国或会偶尔出现矛盾,但是双边关系会朝着更加密切的方向发展。

    ▶综述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2012年12月19日,韩国执政党新国家党候选人朴槿惠成功当选总统。在朴槿惠执政一周年之际,南方日报走读周边外交采访组抵达首尔,正遇上该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铁路工人罢工,很多工人反对青瓦台将铁路部门私营化的举措。对此,韩国媒体评价朴槿惠执政一周年的成绩时认为,这位女总统内政上的成就不及外交成绩。

    朴槿惠上台后为推动中韩关系所做的努力,正是其外交成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去年6月27日,朴槿惠应习近平的邀请,对中国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此次中韩领导人会晤将两国关系推上了新台阶。目前,中国已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韩国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至去年年底,中韩贸易额预计将突破2700亿美元。中韩两国之间,每天有120个航班、两万多人次往返。

    值得注意的是,中韩两国政府都认为人文交流对双边关系极其重要。两国元首都认为,中韩地缘相近、文缘相通、心缘相亲、经济相融,有许多共同利益。两国元首强调,应加强人文纽带,成立中韩人文交流共同委员会。

    在一周的走访中,我们接触到韩国各界人士,包括政府官员、友好团体负责人、学界精英和普通青年人,更加体会到“人文纽带”的必要性。在与韩国朋友的交流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韩国人对中国历史的崇尚、对中国政治的熟悉,丝毫不亚于国人。很多韩国人都读过《三国志》、《水浒传》、《论语》、《孙子兵法》等中国古代文学和典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朴槿惠曾透露读三国最为欣赏的就是蜀国大将赵云,她在自传中说:“现在回想起来,甚至怀疑自己的初恋对象会不会就是赵云。”

    对于近现代的中国历史、当代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变迁,很多韩国人也给予极大的关注。他们能深入而客观地评价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伟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对于近几年中国在经济改革、党的建设、文化创新方面的尝试和摸索,一些韩国朋友甚至能举例说出,不同中国领导人的不同执政风格。

    在朴槿惠访华期间,习近平主席向其赠送了一幅书法作品和一件陶艺作品,书法作品的内容是唐诗《登鹳雀楼》。毫无疑问,中方通过此诗表达了对中韩关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期待。我们在走访中也深切感受到,有了更密切的人文交流、更坚实的互信基础,有更多支持中韩友好的群体,中韩会成为彼此更加信赖的邻居。

    文/图 南方日报特派韩国记者

 
 
[ 韩国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韩国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官方认证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浙ICP备16013698号
       
网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