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下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吴愈晓教授与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名誉教授韩相震为第四分论坛致开幕辞。


子论坛1
“善治与福祉的儒学启示”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陈家建教授主持,社会学院胡小武副教授和左雯敏副研究员担任评议人。韩相震教授以“人工智能革命时代的儒家思想与善治:聚焦全球风险社会”为题进行报告,他用儒家社会思想中的仁、义、信、德、礼、正名等框架来分析“接诉即办”制度,将儒家社会思想、现代社会科学与中国经验事实融为一体,展现了独到的分析视角。韩国高丽大学李承焕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儒家思想对当今极端主义政治的影响”,他对政治司法化等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韩国忠北大学李在龙教授以“AI时代的国家统治中的中庸基础”为题强调了AI时代中正平和的人格与均衡协调的社会的重要性。

韩国全北大学郑鹤燮教授以“中庸精神:平衡与善治、社会福利”为题,讨论了社会经济安全、社会包容、社会凝聚力、社会赋权等方面的善治意义。韩国延世大学丁海仁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压缩现代性与AI时代的青年”,对人工智能时代中国与韩国青年现象的异同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清华大学孙秀林教授围绕“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理解与相信:从荣格到费孝通”进行报告,借助荣格与费孝通的对比,对科学实证主义进行了批判性反思。韩国仁荷大学高仁硕教授的演讲题目是“AI的公平性与被AI创造的公平性”,基于美国的案例研究对AI制造的公平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反思。

子论坛2
“人工智能时代的治理与福祉”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郭未教授主持,社会学院雷杰教授、朱安新副教授、李爱红助理研究员担任评议人。东京大学祐成保志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在孤独恐惧和勉强联系之间:对超老龄日本的家庭、技术和护理的再思考”,对基于技术中介的自主性进行了精细的研究与反思。香港中文大学金蕾副教授以“虚拟陪伴陷阱:网络友谊与心理健康的双向关系研究”为题进行报告,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分析了网络友谊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负向双向关联。广西师范大学肖富群教授的演讲题目是“空巢会影响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吗?”,基于2019年全国五城镇老年人养老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对空巢老人的精神健康问题进行了具有启发性的量化分析。

复旦大学胡安宁教授围绕“市场化与道德评价:基于中国的联合实验证据”,对市场化的道德促进与道德阻碍进行了辩证分析。中国人民大学陈那波教授的演讲题目是“AI为民: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国基层治理——基于中国人民大学“亿心通”社区书记智能体的实践”,详细介绍了“亿心通”社区书记智能体的运行模式。厦门大学徐延辉教授以“AI工作替代风险与心理健康:不确定性的作用机制研究”为题,基于中国社会综合状况调查,对人工智能工作替代风险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子论坛3
11月16日上午,“人工智能时代的儒学反思”以圆桌论坛的形式展开,韩国汉阳大学名誉教授沈英姬、南京大学哲学学院韩玉胜副教授担任联席主持人。韩国首尔大学韩相震教授、韩国高丽大学李承焕教授、韩国忠北大学李在龙教授、韩国仁荷大学高仁硕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陈家建教授、左雯敏副研究员先后发言交流,探讨了具身人工智能的情感实质、AI文学、人工智能对社会原子化的影响、人工智能对社会分化的影响以及AI圣贤的训练等话题展开了自由交流。子论坛3由韩相震教授进行总结发言。

闭幕式
在南京论坛闭幕式上,社会学院副院长郭未教授进行分论坛总结。他表示,本次分论坛通过跨学科、跨国别的思想碰撞,初步形成了值得进一步深化的关键学术方向:一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善治挑战与儒家治理智慧的再阐释;二是,技术变迁下的社会福祉重构:AI治理、关怀与不确定性;三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儒学反思与未来文明的价值基础。与会者一致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正在重塑现代治理的逻辑、福祉的结构与文明的走向。作为东方思想传统的重要承载者,儒学不仅为技术社会提供了价值尺度,也为人类未来的社会形态贡献了深刻洞见。治理现代化与儒家伦理之间展现出高度的互补性;技术演进必须始终以人的福祉为根本旨归;文明的持续发展更离不开对价值、伦理与主体性问题的不断追问。








